若是家具有四個立腳的話,也可以用四條一般尺寸的毛巾,摺起來放在四個立腳下,即可輕鬆推動 生活小撇步:培養3種隨手習慣,久久不用大掃除。
鳳林擁有許多重要的客家社區與文化資產。他帶了腦丁來鳳林開始開採樟腦,這個大概是鳳林最先有客家人。
往南的鄉鎮是吉安,吉安鄉總人口數約8萬人,傳統上為阿美族的聚居地,1872年發生琉球島民因船隻毀壞,漂流到台灣而遭殺害事件後,清廷開始以優惠條件召墾漢人進來奇萊平原,並招撫原住民。它原為泰雅與阿美勢力範圍,清末開始有漢人來開墾,大多來自新竹與苗栗,仍維持四縣客語的使用,被認為是花東縱谷最「純」的客家庄,並保留住許多的客家先民文化。其實花蓮的客家人口總數是台灣前五名,它其實是算多的,就是除了就是桃竹這些大的之外,其實花蓮的人其實是多的(受訪者A)。1851年黃阿鳳從劍潭來,建立十六股。受訪者F指出: 日本時代花東有5萬多人,其中有5萬人是阿美族,那個大概是有5,000人的漢人,4、5,000人的漢人,在1896年的時候調查的這樣。
東部花蓮、台東的客家族群人口總數分別為10.8萬人與4.4萬人,雖然總數不高,但佔總人口比例高於全國平均的19.3%,花蓮的客家比例更高達32.4%,僅次於新竹縣、苗栗縣、桃園市、新竹市,位居第五。簡而言之,花蓮客家社會形成的過程,開始大約是來自苗栗或新竹的客家族群,來到花蓮原本屬於太魯閣、泰雅、阿美、布農族、卑南族與排灣族的土地,與當地原住民合作,找到開墾土地或其他方式生存下來,當中多半是務農。「我覺得台灣社會的美在於,當你有理想時,就會出現希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,成為你前進的動力。
除了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的得主——莊宏達醫師以外,同時,還有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他們的奉獻精神至今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,向社會大眾訴說著愛與無私的故事。只要所從事的工作在台灣、或對台灣有深遠影響,並不限定得獎人國籍或得獎單位所在國家。「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,紙教堂具有關鍵的轉變力量。」劉燕眀以自身經歷分享道,當一個人全然喜歡自己的工作,這份工作就具有獨特性,因此要學習關注自己的工作、跟社會連結,那麼就絕對具有奉獻社會的力量了。
年近古稀的劉燕眀,正是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之一,直到今日,他仍熱情不輟地翻山越嶺、為台灣生態記錄寫下精彩的一頁。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支持所有願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的人,不限領域、沒有門檻,只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、有一份對人、社會、環境的愛與關懷,就值得讓更多人看見。
「雖然我無法前往史懷哲的非洲,或德雷莎修女的印度加爾各答,但能在身旁的社區中,發現身心方面有特別需求的弱勢者。他所打造的「桃米青蛙村、埔里蝴蝶鎮」,堪稱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典範。這棟深具紀念性的建物,在2005年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,便在廖嘉展的靈光一閃之下,於2007年跨海來台,定築在埔里。當愈來愈多人看見無私奉獻的精神,愛就能夠源源不絕地傳遞下去。
就像生態攝影師劉燕眀,把對大自然的熱愛轉變為影響社會的力量,沒有什麼理由,就只是熱愛著這樣的事。Photo Credit:生態攝影師劉燕眀談起是什麼支持他堅定地從事生態攝影工作,他笑著說:「這一路走來,我沒有過挫折感,也不曾遭遇質疑。然而在某次的樂團說明會後,一位不熟識的醫生主動提了50萬現金來捐款,並說自已的孩子也在學音樂,明白經營樂團的艱辛。30多年來,救援了無數的家暴受害婦幼,提供庇護所和復原服務,也透過積極的教育和救援行動,試圖找出社會問題的根源、終止暴力的惡性循環。
勇於創新及突破現狀,改善社會問題、付諸行動並具持續性。致力於改善社會問題、推動環境永續提升或改善教育現況,以共創良善社會,並有卓著成效。
這樣突如其來的恩典,令廖嘉展十分難忘。其實,我鼓勵台灣有更多跳脫『人』的關注視野。
奉獻的真義:其實我們沒有奉獻什麼,只是愛著第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是從1987年就開始做雛妓救援的「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」。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,也只是地球生物的一種,當我們不再以人為本位,環境才會變得更好。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,於紙教堂門廊。確實,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付出、貢獻,讓台灣變得更好。連結人與人之間無限的可能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,神戶市野田北部轄區內的鷹取教會被燒得只剩下一尊耶穌像。建築師坂茂主動向鷹取教會提出興建「紙建築」的構想,這座紙教堂竣工後,遂成為社區居民的重要集會所,以及跨界交流的基地
「對於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來說,紙教堂具有關鍵的轉變力量。「只要我們願意,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,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。
」廖嘉展分享道,「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」成立之際,一年需要320萬的預算,籌措經費成為樂團當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。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支持所有願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的人,不限領域、沒有門檻,只要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、有一份對人、社會、環境的愛與關懷,就值得讓更多人看見。
「雖然我無法前往史懷哲的非洲,或德雷莎修女的印度加爾各答,但能在身旁的社區中,發現身心方面有特別需求的弱勢者。只要所從事的工作在台灣、或對台灣有深遠影響,並不限定得獎人國籍或得獎單位所在國家。
他是一名小兒科醫師、天主教徒,同時也是服務身心障礙兒童超過30年的「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」創辦人。」2018年底,莊宏達醫師在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頒獎典禮上,緩緩道來他的心境。為了鼓勵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,由公益信託林堉璘宏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,透過林堉璘宏泰教育基金會辦理之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,自2017年起每年頒發一次,受贈獎金為新台幣3,000萬元及獎座一座,是台灣目前非學術類獎項中獎金最高的獎項。」長年與大自然為伍的劉燕眀,對於人跟環境的關係心有戚戚焉:「我發現我是少數非『以人為主』的得獎者。
第三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徵件啟動: 候選資格:不限團體或個人,需符合以下條件至少一項。他們就是我的非洲和加爾各答。
除了第二屆「堉璘台灣奉獻獎」的得主——莊宏達醫師以外,同時,還有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他們的奉獻精神至今仍在各領域發光發熱,向社會大眾訴說著愛與無私的故事。它既神聖又親民,飽含社會關懷與互助意識。
就像生態攝影師劉燕眀,把對大自然的熱愛轉變為影響社會的力量,沒有什麼理由,就只是熱愛著這樣的事。Photo Credit:TNL Brand Studio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,於紙教堂門廊。
30多年來,救援了無數的家暴受害婦幼,提供庇護所和復原服務,也透過積極的教育和救援行動,試圖找出社會問題的根源、終止暴力的惡性循環。致力於改善社會問題、推動環境永續提升或改善教育現況,以共創良善社會,並有卓著成效。奉獻的真義:其實我們沒有奉獻什麼,只是愛著第三位「堉璘台灣奉獻之鼓勵獎」得主,是從1987年就開始做雛妓救援的「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」。這是因為我很關心生態,也真的熱愛生態攝影這份工作,所以親朋好友也因為我的真心熱誠,支持著我。
「選擇自己所愛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,就不會覺得自己在犧牲奉獻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一座鼓勵獎並非頒給特定人士,而是授予「天主教善牧社福基金會」裡所有服務不輟的修女、志工,以肯定每一個人的奉獻精神。
規劃、策動具影響力及規模之社會公益事業或活動。其實,我鼓勵台灣有更多跳脫『人』的關注視野。
首屆得主是從事戒毒教育工作超過30年的晨曦會總幹事劉民和牧師。其實,在從事生態攝影的初期,劉燕眀從沒想過自已的工作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。